育兒干貨│秋季呼吸道疾病多發,如何科學預防?

近日,大部分地區天氣轉涼,晝夜溫差大,加之空氣干燥,流感、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期,老人、兒童及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更易患病。如何才能科學防治秋季呼吸道疾病?
秋季呼吸道疾病包括普通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過敏性鼻炎與哮喘等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、冠狀病毒等引起,癥狀較輕;流行性感冒則因流感病毒導致,傳染性強、癥狀更重,且秋季是其活躍并逐漸高發的時期;秋天的濕度容易滋生塵螨,會誘發或加重過敏性鼻炎與哮喘,表現為打噴嚏、流清涕、咳嗽喘息;此外,急性支氣管炎、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及肺炎也較為常見,前者多由病毒感染后繼發細菌感染引發,以咳嗽、咳痰為主要癥狀,后者可由細菌、病毒、支原體等導致,溫差大時人體抵抗力下降易患病。
準確識別危險癥狀,是避免病情延誤的關鍵。兩類需警惕的情況:一是需立即就醫的“紅色警報”癥狀,如呼吸困難,表現為“喘不上氣”、說話不成句、靜息時呼吸急促等,可能提示肺炎、急性哮喘發作等;持續高熱超39.5℃,或服藥后體溫反復升高,若伴精神萎靡、意識模糊更需緊急處理;還有胸痛胸悶加重、口唇面色指甲發紫、精神意識改變、無法進食飲水致脫水等,均需立刻前往急診接受救治。
二是需在24—48小時內就醫的情況,像咳嗽持續超3周、從干咳轉為咳痰或痰中帶血,發熱反復超3—4天,感冒癥狀超10天無改善,以及老年人、嬰幼兒等高危人群出現呼吸道癥狀,都應及時就診。
家庭用藥誤區也是市民關心的重點。退燒藥并非一發燒就用,建議體溫超38.5℃或因發燒不適時再服用,且不能多種混用或重復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復方藥,需嚴格遵守用藥間隔與每日劑量上限的規定;止咳藥需區分干咳與濕咳,干咳可選用鎮咳藥,濕咳應優先用祛痰藥,服用祛痰藥后需大量飲水以助痰液排出,同時要關注藥品成分與禁忌,如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止咳糖漿。
秋季呼吸道“天敵”多,除了感冒、流感,蒿草、葎草花粉(9—10月最囂張)、被褥里的塵螨,都可能讓鼻子發癢、咳嗽不停。教你個小竅門:每天開窗通風2—3次(每次30分鐘),勤曬被褥;過敏體質別在家養花草、寵物,少去公園等花粉密集區。
那市民在公共場所如何做好防護?建議:市民需規范佩戴口罩,在地鐵、電梯等密閉擁擠空間選用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,及時更換潮濕污染的口罩;保持手部衛生,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面部,接觸公共物品后及時洗手或消毒;盡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。場所管理者則要做好通風,辦公室每天上下午各開窗通風15—30分鐘以上,需對地鐵和電梯按鈕等高頻接觸點,用含氯消毒劑或75%醫用酒精精準擦拭消毒,降低疾病傳播風險。
此外,規律作息、適當運動也很關鍵,晚上別熬夜,白天抽時間散散步、打打太極,讓身體適應溫差變化。記住,秋季護肺不用太復雜,把這些小方法融入日常,就能讓呼吸道安穩“渡劫”,舒舒服服迎接秋天啦!
參考資料:學習強國app
知識科普僅供參考,如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
聲明:以上圖文,意在交流學習,普及知識,如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刪除。